省教育厅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时讯 > 省教育厅

赵正永: 在新常态下应有新作为

发布时间:2015-03-05

《陕西日报》2015年3月5日
在新常态下应有新作为
(2015年3月)
赵正永
       去年以来,面对经济形势的重重迷雾,面对唱衰中国的种种声音,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不失时机地提出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战略判断,揭示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新特点,体现了对全球大势和经济规律的准确把握。与全国一样,受资源类产品价格持续下跌等不利影响,我省发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要完成经济增长10%左右的预期目标,实现完美收官“十二五”、稳步开局“十三五”,让三秦百姓与全国一道同步够格地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我们必须进一步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坚守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大逻辑,践行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保持定力、主动作为、扎实工作,确保全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充分认识新常态 把脉危中有机的发展大势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正确认识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一步增强信心,就必须深刻认识新常态。在去年的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阐述了新常态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三大特点。在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又从消费需求、出口和国际收支、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等九个方面,深刻分析了新常态带来的趋势性变化。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释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本质特征,精辟剖析了其产生和发展的内在动因,进一步明确了稳速度、转方式、调结构、添动力等工作重点,为全省上下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工作指明了方向。
      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经济发展新常态,既为陕西发展带来了很大压力,又提供了难得机遇,而且机遇大于压力、发展危中有机。结合我省实际客观分析,压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经济下行压力。全省经济增速连续波动下滑,去年已降至10%以下。同时,投资增速连年降低,消费拉动乏力,进出口动力尚未形成,稳增长的任务很重。二是结构调整压力。工业特别是能源化工业在经济中比重较大,易受市场影响,第三产业占比仍然较低,战略性新兴产业量小,房地产市场疲软,全省整体上还属于资源依赖型和投资拉动型的粗放式发展,结构调整到了必须付出代价的时候了。三是社会风险压力。市场需求不旺,企业开工不足,就业矛盾凸显,财税增收微弱,民生刚性支出,加之其他的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稳定的压力加大,同时经济运行中的地方债务问题、民间借贷资金断链问题仍然会促使矛盾激化。
      压力是客观存在的,但机遇也是显而易见、可以把握的。一是新常态带来的倒逼机遇。人口结构、要素成本等客观条件变化,必将倒逼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转向创新驱动。过去我们多次喊“狼来了”,这次“狼”真的来了,各类市场主体降成本、调结构、要效益就会成为自觉行动。二是雁行破阵的机遇。现在,各省都处于结构调整的阵痛过程,面对经济下行的共同遭遇,谁先破阵谁领先。陕西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只要我们精神不软、目标不松、应对有序,就能再获得一次持续发展的契机。三是国家大战略的机遇。国家加大西部大开发力度,强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这为我省提供了难得机遇,特别是我省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位优势不断显现,辐射中亚、联通世界的能力将更强,这也会进一步带动全省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无论是压力还是机遇,这些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只要我们头脑清醒、认识到位、主动作为,就完全有可能、有条件实现新常态下的新发展。
      理性看待新常态 不断强化和更新发展理念
      知势可为人先,用势方有所成。我们理性看待新常态,关键要把握好三个心态。一要保持平常心。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的新的阶段性特征,是30多年高速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客观经济规律的现实体现,它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周期,是一种趋势性、不可逆的新态势,是经济发展到今天的必然趋势。同时,受客观条件制约,要想保持过去那种高速度、那种增长模式,既不可能、也做不到、更受不了。因此,必须从现实的浮躁中回归到历史的耐心上,理性认识、客观应对,不大惊小怪、不自乱阵脚,保持定力、稳步发展。二要强化忧患心。经济增长虽然与结构调整相关,但不会主动地带来结构转型升级。和全国相比,我省总体实力较弱,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的问题较多,如果没有积极的姿态和应对的措施,就会加重风险。因此,更需要做好充分思想准备,凡事从坏处着眼、争取最好结果。三要增强自信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进入新常态,没有改变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改变的是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改变的是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这充分说明,我国的经济发展仍具有巨大的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尤其是陕西的资源、科教、工业、文化等优势,为我们适应新常态打下了良好基础;这几年加快发展的实践,使我们累积了一定的实力和经验,拓展了发展空间。因此,全省上下一定要坚定信心、趋利避害,善于发现和充分利用机遇,着力在激发新活力、增强新动力、构建新体系、培育新优势上下功夫,牢牢掌握经济工作的主动权。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更好地推动发展,关键是要突出两方面工作。一方面,要坚定发展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从我省实践来看,基本省情没有改变、社会主要矛盾没有改变,陕西的形象要通过发展来塑造,3700多万人民的生活改善要通过发展来满足,科教文卫等事业的全面进步要通过发展来支撑,发展中存在和出现的新老问题要通过发展来解决,我们现在转变作风的目的也都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发展。因此,我们一定要坚持科学发展理念,紧抓经济建设中心不放松,扭住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把全部的心思、全部的精力用到抓经济、谋发展上来。另一方面,要转变发展理念。经济环境发生变化,发展理念也应随之调整。在我省经济爬坡过坎、结构深刻调整的过程中,我们要积极实施“稳中有为、提质增效”战略,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要兼顾增长速度和质量效益,正确处理“稳”与“进”的关系,把质量效益作为优先选项,把持续增长作为根本保障,把生态改善作为追求目标,“蹄疾而步稳”地推动各项工作。
      针对今年的预期发展目标,中央确定增速为7%左右,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7%左右是就全国而言的目标,是各地经济发展的平均值,而不是最低值。各地区要从实际出发确定经济发展目标,有的地区可以高一些,有的地区可以低一些,有条件的地方发展得快一点也是要鼓励的。按照这一要求,我省确定今年全省增速为10%左右,主要基于四个方面考虑。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追求,二是多年来领先全国增速2至3个百分点的发展实际,三是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等的刚性需求,四是引领社会信心的迫切需要。因此,这是符合陕西实际而且必须为之努力的增速,是必须通过艰辛努力才能实现的。省上也希望各地合理确定增速,“跳起来摘桃子”,在有质量有效益的前提下科学发展、加快发展。要兼顾全局和重点,坚持存量调结构腾空间、增量优结构扩空间,在做好面上工作的同时加快培育新的增长点,不断增强发展内生动力。要兼顾当前和长远,既以时不我待的精神状态做好当前工作,又强化“功成不必在我”理念,多干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坚持放权和监管并重,加快建立有序的市场体系,持续推进覆盖城乡、公平合理、更高标准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努力做到既要做大蛋糕又要分好蛋糕。
      积极适应新常态 扎实做好各项重点工作
      当前,关键要做好五方面工作。一是稳定增长速度。经济的下行压力越大,越需要把稳增长摆在突出位置,确保增长有质量、有速度,做到换挡不失速。我省是比较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经济,要进一步扩大有效的、清洁的投资规模,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水利设施等领域投资力度,加强招商引资工作,力争再新上一批重点建设项目,力争使投资增长保持在20%左右。工业占我省的半壁江山,工业稳则经济稳,工业增长保持在12%左右,我省的稳定增长速度就有保障。要千方百计稳定工业,搞清楚有减有增的领域,不断夯实稳增长的产业基础。特别是要充分利用西咸新区这一首个以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的品牌,紧盯世界五百强等大企业,瞄准国际先进技术成果,精准招商引资,“一对一”走出去、请进来、优服务,为全省发展增添源源不断的动力。
      二是调整经济结构。经济增长越困难,越要在结构调整中找出路,这是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要坚持创新驱动,发挥我省科教优势,以西安交大科技创新港和西安光电产业园建设等为重点,以国有大企业技术研发力量和中心建设为引领,促进更多科研成果在本地转化,加快培育创新型高科技企业,扎实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努力把全省科教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要以金融保险、物流仓储等为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充分发挥杨凌示范区的引领作用,以扶持新型经营主体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努力打造陕西经济升级版。针对消费升级问题,经过过去几轮模仿型排浪式增长,现有的消费市场和消费模式拉动增长明显不足,未来的消费热点尚不明朗,但群众仍有许多消费需求得不到满足。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一方面,当前消费对全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超过投资,但我省还没有达到这一水平;另一方面,文化、教育、网络、健康、养老等新的消费需求不断增长,去年“双11”全省快递业务同比增长67%、达到3940万件,但出去的只有1100万件。这些都说明,我省消费市场空间还很大。我们要及时跟进消费转型升级和消费者心理的变化,紧紧围绕生产性和生活性消费两大领域,紧盯群众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大力发展旅游文化、家政服务、养老和健康医疗服务等新兴消费,着力推动电商、网购、快递等融合式发展,进一步完善政策、优化环境,加快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
      三是保障改善民生。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们永恒的使命。今年要重点抓紧三方面工作。一个是增加群众收入。去年我省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和11.8%,绝对值同全国拉大的局面并没有改变。要推动全民创业、大众创业,做好大学毕业生、农村剩余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等就业工作,让群众在劳动中创造财富、增加收入。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合理确定最低工资标准,保障好低收入群众生活,继续保持全社会收入增长10%以上。一个是完善社保体系。要进一步加快社保体系改革,推进包括公务员、事业单位在内的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对低保、医保等各项民生政策的支出标准、保障对象等做一次全面梳理,真正让最需要帮助的群体得到保障,实现民生政策的公平、普惠。一个是建好民生项目。特别是城市和农村扶贫工作要有力度、有新举措,对35个重点示范镇、31个文化旅游名镇、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避灾扶贫生态移民搬迁等全省性重点项目,要强化责任、保障资金,不断完善功能配套,确保实现我们对人民的承诺。
      四是保护生态环境。去年以来,在全省上下共同努力下,我省空气优良天数大幅提升。下一步,要继续坚持党政同责,持续用劲,坚决打好“治污降霾·保卫蓝天”攻坚战,增加人民群众生活的幸福指数。要加强秦岭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齐心协力整治违法建筑,还青山绿水原貌。要加强重点污染源治理,巩固和扩大河治理成果,加大环境执法力度,探索更加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努力打造山清水秀、舒适宜人的生态空间。
      五是扩大对外开放。要以叫响做实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为重点,把建设西咸新区作为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举措,坚持既向西拓展又向东延伸,把边缘区位变成核心区位。要充分完善西安大都市功能,努力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提高国际化程度,加快打造交通枢纽、物流基地、区域性电子商务中心。要认真筹备第十九届西洽会暨丝博会、第五届陕粤港澳经济合作活动周,依托欧亚经济论坛筹办首届上合组织成员国商品交易会,举办西安·泉州“一带一路”起点对话等活动,开展我省自由贸易试验园区建设,加快省内企业走出去步伐,推进陕韩产业园建设,积极争取中新工业园落户,切实推动我省对外开放战略高地建设取得新进展。
      主动引领新常态 始终保持良好精神状态
      邓小平同志曾经讲:“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对陕西而言,在新常态下主动作为、创新创造就是引领新常态。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靠广大干部奋发有为、务实苦干。我省这么多年形成的心齐气顺劲足的局面来之不易,必须倍加珍惜、倍加维护。现在,中央把作风建设的篱笆扎得紧了一些,把干部管理得严了一点,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更有效有力地发展好经济,但有的同志感到不适应、不自在、不舒服,认为干事越多风险越大,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甚至出现了为官不为的现象。比如,有的怕犯错误不为,有的自身不净不为,有的不会干事不为,有的感到前途无望不为,这些都是党的纪律和干部政策所不容的。我们要支持和鼓励那些既能够干净干事、又能够干成事的干部,为他们创造条件、提供舞台。去年中央巡视组对我省进行巡视之后,省上本着对干部负责的态度,对一些问题进行了核查,为此有的同志就心有怨言,这大可不必,因为通过核查,确实查出了一些干部严重违纪违法的问题。我们的干部首先要相信自己、相信组织,坚信我们会历史地全面地看待干部,我们也欢迎各方面对干部的监督,但决不允许那种借机造谣、蓄意诬陷、泄私愤的现象存在。
      勤政、干净是干部起码的操守、本色的回归,敢于担当是干部必须具备的素质。遵守规矩不是无所作为,“为官不易”更当“为官有为”。全省各级干部都要以“无功就是过,庸碌就是错”来自警,自觉践行“三严三实”的要求,学会在严格约束环境中工作,习惯在监督下干事创业,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生的工作业绩。

        (信息采集:刁巧燕)

上一篇:全面深化综合改革 全面加强依法治教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

下一篇:首届陕西省大学生校园话剧艺术节闭幕 王海波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