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教育学会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时讯 > 省教育学会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田祖荫:努力夯实教育强国基点 加快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创新

发布时间:2024-01-10

田祖荫,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


图片


2023年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提出,要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这既是对新时代基础教育战略地位的高度肯定,也是对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创新的高位要求。努力夯实教育强国基点,加快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创新,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础教育的重要指示为根本遵循,把握五大新形势,落实十个工作抓手。


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创新的根本遵循


办好新时代的基础教育,首先要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础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学习好、领悟好、贯彻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基础教育,多次深入中小学调研考察,就发展基础教育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主要有十个方面。


第一,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2016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指出,基础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先导性地位,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2023年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又进一步强调,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搞得越扎实,教育强国的步伐就越稳,后劲就越足。


第二,基础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强调,基础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事业,要旗帜鲜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2023年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又进一步强调,我们建设教育强国的目的,就是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三,努力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说,再穷不能穷教育、再穷不能穷孩子,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努力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尽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2020年1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时强调,要围绕服务国家战略需要,聚焦人民群众所急所需所盼,着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加快缩小区域、城乡的差距。


第四,素质教育是教育的核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指出,素质教育是教育的核心,教育要注重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注重学用相长、知行合一,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5月29日的讲话中强调,基础教育既要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也要激发学生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培养其探索性、创新性思维品质。


第五,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2023年“六一”国际儿童节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育英学校考察时指出,提高人的健康素质,青少年是黄金期。这个阶段,长身体是第一位的,身体好了,才能为今后一生的学习工作打好基础。


第六,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崇尚劳动,尊重劳动。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第七,“双减”政策要久久为功。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育英学校考察时强调,“双减”政策落地有一个过程,要久久为功。要引导家长、学校、社会各方面提高认识,推动落实好“双减”工作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023年2月21日,在第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


第八,强教必先强师。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5月29日的讲话中强调,强教必先强师,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育英学校考察时指出,要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让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和令人羡慕的职业,努力形成优秀人才争相从教、优秀教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


第九,我国的基础教育在世界上是有优势的。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5月29日的讲话中指出,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这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是完全正确的。在北京育英学校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是好的,我国的基础教育在世界上是有优势的,要坚定文化自信,把自己好的东西坚持好,把国外好的东西借鉴好。


第十,基础教育是全社会的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说,基础教育是全社会的事业,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他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全社会要担负起青少年成长成才的责任,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为学校办学安全托底。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础教育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是我们办强办优基础教育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基础教育战线的同志们要带着信念学,从培养接班人的角度提高政治站位;要全面系统学,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础教育的重要论述放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认识和把握;要持续深入学,学深悟透贯穿其中的立场、观念、方法;要联系实际学,站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去谋划和解决。


夯实教育强国基点建设面临着五大新形势


随着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任务的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我国基础教育总体上解决了普及水平不高、办学条件薄弱的问题,特别是在兜底线、补短板、强弱项上取得了重要进展,已逐步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但也面临着新的形势。


第一,中央的决策部署提出了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5月29日的重要讲话吹响了教育强国建设的号角。对标教育强国建设的要求,我国基础教育在育人方式、财政保障、师资队伍等方面还有许多差距。在育人方式方面,唯分数、唯升学的功利化倾向尚未根本扭转,全面育人的水平不够高,体美劳短板比较明显,灌输式的教育方式还比较普遍。在财政保障方面,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国内的财政投入形势总体比较严峻,一些地方落实教育投入存在缓拨、欠拨、挪用基础教育经费的现象。在师资队伍方面,高学历教师的比例偏低,农村学校音体美教师结构性短缺比较严重,义务教育骨干教师交流轮岗的机制还不健全。


第二,学龄人口的变化带来了新挑战。10年来,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学龄人口稳中有升,从2.06亿增加至2.33亿,未来10年会出现较为明显的峰谷变化。从短期看,要应对全面二孩政策带来的小学学龄人口入学高峰。从长期看,要特别关注不同学段不同变化的趋势,学前教育学龄人口将明显减少,义务教育学龄人口将先达峰后下降,高中将面临学位紧缺。但是,当前我国适应学龄人口规模变化的基础教育学位供给动态调整机制还不够健全,城乡学校布局还不够合理。


第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存在新需求。当前,基础教育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教育普及水平还不够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学前教育阶段普惠性保障机制还不够完善。义务教育阶段优质资源总量不足。普通高中阶段学位供给总体不足,普职融通的壁垒尚未打破,多元化发展的格局还没有形成。部分县中与城市高中办学水平差距大,办学条件薄弱,经费不足,优质生源和优秀教师流失情况严重。特殊教育方面存在支持体系不健全、资源不足、适应性不强的问题。


第四,人民群众对基础教育有新期盼。在实现有学上之后,人民群众对上好学的需求日益迫切。一方面,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更加强烈,希望进入好学校;另一方面,人民群众对教育公平的诉求更加突出,不但患“寡”,而且患“不均”,希望解决区域、城乡、学校之间的差距问题。


第五,数字时代客观上要求新变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时代,数字技术、数字经济是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先机,是新一轮国际竞争的重要领域。我们要抓住先机,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ChatGPT的兴起引起了人们对人工智能改变世界的讨论和关注。数字技术为我们创新路径、重塑形态、推动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这种机遇和挑战不仅体现在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中,也体现在教育治理方式的变革中,未来学校形态的探索中,基础教育发展新赛道的构建中,需要我们保持警觉,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敢于探索创新。


发挥基础教育基点作用的十个工作抓手


基点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和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将基础教育定义为教育强国建设的基点,这意味着基础教育的战略地位更高了,长远影响更强了,关键作用更大了。要发挥基础教育在教育强国建设中的基点作用,我们就要往高处站位,往深处扎根,往远处着眼,往实处用力。高是指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深是指扎根中国大地,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远是指目光远大,胸怀天下;实是指脚踏实地,力求实效。具体而言,当前我们要重点抓实、抓好十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抓党建德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任何时候我们都要牢牢把握住这个根本方向。2023年11月13日,教育部召开了全国中小学党建德育工作会议,全力推动全面建立中小学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并确保新的领导体制有效运行,使学校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得到全面发挥。要进一步增强德育实效,拓宽德育途径,特别是上好思政课这门关键课程,着力在提高针对性和吸引力上下功夫,努力打造生活中的思政课、行走的思政课,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体悟和实践。


第二,抓布局规划,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为应对未来十几年学龄人口的变化,我们要加强前瞻性研究,认真做好学龄人口的预测研究,合理规划布局学校,强化学段、城乡间师资和校园校舍的统筹共享,做到既能保障当前的学位需求,又不造成将来的闲置浪费。通过调整教育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公办民办教育的结构,提高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化的水平。


第三,抓扩优提质,提升教育公共服务水平。2023年8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旨在推动我国基础教育由大变强,由强变优。学前教育要进一步扩大普惠性资源。义务教育要对推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作出规划,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加快工作的进程。普通高中要促进县中振兴,加快推进普职融通。特殊教育要推进融合发展,推进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医疗康复与特殊教育的深度融合。


第四,抓“五育并举”,进一步发展素质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把五育的短板补全面,真正做到全面育人。当前,全国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问题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小眼镜”“小胖墩”低龄化风险必须给予高度重视。要进一步强化体美劳教育,保证开齐开足国家规定课程。校长和教师要破除将课程分为主科与副科、区别对待的陋习,主动杜绝“阴阳课表”,把课间10分钟还给学生。黄全愈先生在《教育的基础》中有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观点,他认为基础教育的基础绝不只是知识的记忆,不是解题的技巧,不是考试分数、竞赛奖牌,而是在充满自由、尊重、宽容的环境中,让孩子保持发展的个性、天性、好奇心、探求欲,以及独立的思考力、自主的研究力和蓬勃的创造力,还有玩的智慧、爱的品质、契约精神和强健的体魄。所以,“五育并举”不是口号,而应成为我们的行动,是广大基础教育战线的校长和教师的实际行动,是我们的习惯,是今后基础教育的常态。


第五,抓科学教育,厚植创新人才培养沃土。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国家、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教育竞争。基础教育阶段要面向全体学生,进一步加强科学教育、工程教育,培养探索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为创新人才成长营造良好环境。要依据学生不同的潜质,加强因材施教,突出个性化培养,为学生提供真正适宜的教育。要探索行之有效的办法,加强校内外科学资源的整合,优化育人方式,厚植创新人才培养沃土,构建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


第六,抓“双减”落实,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双减”政策的根本目的在于解决中小学生太苦太累的问题,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我们要时刻保持头脑清醒,保持战略定力,既要正视困难,更要坚定信心,坚决打好这场攻坚战。中小学校要坚决落实好作业管理制度,提高作业设计水平。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教学方式,提升课堂效率和育人质量。要丰富学校课后服务内容,注重实践性、活动性,打造“第二课堂”,实现课内、课后有效衔接,让课后服务提质增效。广大中小学校一定不能把课后服务变成把孩子关在教室里继续上课、做作业,要多让孩子走出去,参加社会实践,开展体育锻炼,多去阳光下呼吸新鲜的空气。校长、教师要深刻认识到,落实好“双减”就是最有效的教育教学改革。


第七,抓教育数字化,赋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既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显著特征,又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战略支撑和动力引擎。要通过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打破时空、区域条件的限制,促进优质资源向欠发达地区输送共享,以数字化赋能教育管理和评价改革。要鼓励和支持中小学校积极探索未来学校的新样态,未来学习的新样态,未来学生成长成才的新样态。


第八,抓协同育人,促进家校社形成育人合力。家庭、学校、社会共同担负着教育学生健康成长的责任。三方应该各负其责、同向同行、合作互补。广大中小学校要切实担负起指导家庭教育的责任,畅通家校沟通的渠道,引导家长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树立和传承优良家风,教育子女养成良好思想品德和习惯。2023年1月,教育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各地各校要进一步推动政策的落实落地。2023年10月,《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正式颁布实施,要实施清朗未成年人网络环境的专项整治行动,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切实保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第九,抓国际交流,提升中国基础教育国际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篇大文章,有效利用世界一流的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使我国成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建设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基础教育能做什么?我们应该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更大的格局和更加开放的心态来审视我们的基础教育。要把自己好的东西坚持好、把国外好的东西借鉴好,积极培育一批在教育理念、教学方式、管理体系、教育质量等方面具有国际领先性的区域教学和学校集群品牌,大力加强基础教育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不断提升我国基础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第十,抓校园安全,守住学生生命安全底线。生命不保就没有教育。秋季开学以来,我国多地先后发生了校园安全事件,暴露出一些地方和学校在安全管理上还存在诸多漏洞和不足,必须警钟长鸣,加强防范。要守牢学校的大门,校园安全防范建设的“四个100%”目标必须全面达标,并要有效运转,特别是学校的门卫要配备到位,一键报警要起到作用。要把学生关爱做实,完善全员导师制度,完善同伴互助制度,加强宿舍安全管理,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问题,严防欺凌等极端事件发生。要确保学生的交通安全,完善工作机制,加强校园及周边的交通综合治理,细化落实工作任务。要确保学生的食品安全,加强对食材的采购、储存、制作等全链条的监管,严格工作人员的健康管理和食堂的卫生管理,谨慎对待预制菜进校园,坚决避免食品安全问题。要压实安全工作责任,完善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责任体系,要严防意识形态领域风险,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安全隐患排查,切实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办好基础教育,事关亿万青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基础教育战线的同志要共同努力,为办强办优新时代基础教育,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作出新的贡献。


上一篇:社会组织名称管理办法

下一篇:速递!202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