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教育学会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时讯 > 省教育学会

从疫情防控看生物学教学中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发布时间:2020-04-30

作者

 

吕贝贝,张飞雄/首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当前发生的重大疫情事件,既是对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和医药救治水平的考验,也是对公民文明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检验。回顾整个疫情发生和防控过程,发现存在生命观念淡泊、健康知识欠缺、防控管理混乱等种种社会失责现象。作为基础科学的生物学,应承载起培养公民尊重生命和自然、尊重他人和社会的责任观念的重任。

首先,依托课程内容,提升责任认知。疫情背后反映的是人们对生命和自然的不尊重和漠视。生物学课程中包含大量与生命和自然相关的知识,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认识人类与自然、生命、环境和社会发展间的联系,提升学生对生命和自然的责任认知。一方面,教师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理解大自然的神奇力量,促使学生学会敬畏、尊重生命,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另一方面,教师帮助学生学习系列疾病防控知识,养成健康卫生习惯,学会对自我和他人生命负责。

其次,开展讨论活动,培育责任情感。疫情防控期间,社交媒体中存在种种偏信、散播谣言的现象,如板蓝根和醋可以杀死病毒,小磨香油可阻断流感和瘟疫传染,反映出公民科普教育的缺失。在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应情境化地设置一些社会性科学活动,借助角色扮演、科学论辩等教学形式,加深学生对争议性科学话题的认识。此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运用生物学知识,科学解释日常实践中的谣言散播现象,激发学生传播科普知识的热情,不断提高其社会责任情感。

最后,开展实践活动,务实责任行为。责任教育不应只停留在空洞的说教上,还应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体验、践行并内化。一方面,教师可开设生物校本课程或兴趣小组,如设计生态球、认识校园内植物、制订环境保护方案等,有效提高学生尊重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另一方面,教师可结合社区资源开展相关主题实践研究,如生物多样性调查、食品安全调查等,帮助学生树立尊重生命、健康生活的理念,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践行并内化其责任行为。

 
 
 
 
 
本文来源于《中国教育学刊》2020年第四期,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作分享交流用。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 陕西严查疫情防控期间教育乱收费

下一篇:高书国:构建家校协同育人的“旋转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