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动态

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2017年学术年会在四川广安召开

发布时间:2017-11-27

    11月2日,由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主办,邓小平城乡发展学院、四川省广安市教育局承办的“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2017年学术年会”在四川省广安市召开。近90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理论工作者、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及中小学校长和教师代表,围绕“为了每一个孩子健康快乐成长——聚焦‘学校综合评价创新’”的主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和研讨。
 
  教育质量评价是教育综合改革的关键环节,是中小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实施素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节点。如何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坚持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建立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科学多元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是当前中小学面临的重要任务。
 
国务院参事,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李烈
 
  在开幕式上,国务院参事,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李烈表示,在刚刚胜利闭幕的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当前的小学教育中,就学生发展问题就存在着两种突出的不平衡和不充分:一方面是学生的知识学习与综合素质之间存在不平衡与不充分的发展;另一方面是不同的学生之间存在不平衡与不充分的发展。
 
  小学教育中,如何通过教育评价为每个学生找到最适合的发展路径,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李烈认为,一是评价要突出发展性;二是评价要体现过程性;三是评价要注重激励性;四是评价要尊重差异性。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仍然还有很多不到位或做得不够完善的地方。在未来,评价要做到这几点,第一,始终把促进每一个学生平衡与充分发展放在首位;第二,要关注学生在真实学习情境中的投入状况;第三,要为学生的个性发展留出自由的空间。而要做到这三点,首要的是要简化对教师的评价,教师是一种极具个性与创造性的专业工作,充满个性的特色与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无法用简单的指标来衡量。因此,在对学生评价的同时必须在评价上解放教师,让教师伴随着学生的成长也获得自我实现的幸福。
 
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培训学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 毛亚庆
 
  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培训学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毛亚庆在讲话中表示,中国社会的发展已经从新常态到了新时代。教育需要多出人才,快出人才。要出好人才,我们教育的发展方式也需要有所转变,要转变以前“升学率的提高、学生分数的获得就等同于学生的全面进步”这样一种评判理念。
 
  我们需要思考对人才培养的定位,不仅仅要看数量的增长,还需要重视质量的提升。新时代下,需要我们培养的人才是创新型的人才。所以,无论是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还是北京师范大学,都应该担当起这样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应该是历史的聚众者而不是旁观者。所以,此次会议的选题非常有意义。我们现在不缺理念、不缺实践,但是为什么还有很多地方没做到位?我想,更多的在于评价。只有过程到位了,结果才能实现。所以,聚焦“学校综合评价创新”这个议题也非常有意义。
 
国家督学,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 褚宏启
 
  国家督学,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褚宏启在以《学生核心素养及其评价》为主题的主旨报告中,详细阐述了核心素养、关键能力的概念及框架,以及核心素养的评价及其在学校的落地。在推进素质教育和深化课程改革中,到底哪些“关键”素质对于学生的一生发展最重要、对于促进社会发展和提升国家竞争力最为重要?面对知识经济、信息化、全球化的21世纪,为应对复杂、多变、不确定的外部世界,青少年应该具备哪几个“关键少数看家本领”?
 
  褚宏启教授明确提出,核心素养是21世纪的关键素养,应该是面向人人的“国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不是“基础素养”,而应该是重要且高级的共同素养。对于基础教育而言,学生核心素养应该包括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公民素养、合作与交流能力、自我发展素养、信息素养六大素养。这六大素养最后可以聚焦为两大超级素养,即“创新能力”与“合作能力”。其中创新能力是智慧(智商)的集中体现,意味着“聪明的脑”;合作能力是情商的集中体现,意味着“温暖的心”。
 
  那么,如何通过评价来推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褚宏启教授指出,评价重点需要由分科知识的评价转向基于核心素养领域的评价,评价方法技术则要力求做到多元化。
 
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首席专家、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院长  刘坚
 
  “评价就是寻找证据驱动教育变革,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首席专家、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院长刘坚在以《寻找证据——评价驱动教育改革的关键》为主题的主旨报告中提出,在推进教育变革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证据的力量,可能让我们走得更远走得更好。
 
  他指出,在这个大数据时代,数据挖掘作为继实验、推理、计算之后,科学研究范式的变革,正在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基于证据,已经成为国际教育研究与教育决策的基本趋势。因此,如何基于评价,或者说基于大数据进行诊断改进,从而全面提升教育质量,正在成为教育研究与实践领域的重大课题。2003年,教育部成立“中小学生学业质量分析、反馈与指导系统”;2013年建立我国迄今为止唯一一个教育学心理学领域的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2014年3月,北师大发布区域教育质量健康指数(2013),这意味着,我国的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正在深入推进。
 
  在报告中,刘坚以“父母与孩子学历期望对学业成就的影响”“不同的学习策略可能带来什么影响”“创新素养与教师教学方式”“信息素养与网络成瘾”等案例,详细展示了一组有助于促进学生成长的评价实践,由此进一步阐述,评价手段和技术革新很重要,评价背后的教育追求更重要,其最终目标是为了促进学校教育健康发展、助力学生快乐成长。
 
重庆市教育评估院院长,重庆市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主任  龚春燕
 
  如何在理念、方法、技术上对教育质量监测评价进行改革?重庆市教育评估院院长,重庆市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主任龚春燕在以《学生质量评价模型与方法》为主题的主旨报告中,介绍了重庆市的探索与经验。重庆市自2009年首次开展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以来,已经逐渐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大数据采集、模型处理、结果使用的技术和方法,促进了学校管理的改进与区域教育的科学发展。据龚春燕院长介绍,为提高监测效率与科学化水平,重庆市建立了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数据库,将日常评价与大规模监测相结合,自主研发了信息化监测评价平台,同时还研发了用于监测评价的软件平台,构建常用质量评估模型,实现了分析及报告生成自动化,包括义务教育均衡系数测算模型、学校办学规模测算模型、质量监测量尺分数合成模型等。
 
  为了进一步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与创新,鼓励各地和学校结合实际,在总结梳理学校综合评价创新方面的实践经验的同时,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完善评价指标体系,积极探索适宜的评价方式方法和工作机制,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评价模式,此次会议还围绕“学校综合评价”的主题,特别开设“学校综合质量评价创新”“教师发展评价创新”“学生发展评价创新”“课程改革与课堂教学评价创新”四个分论坛展开深度研讨。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重庆市巴蜀小学、浙江省杭州市学军小学、河南省实验小学、深圳市前海港湾小学、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新建路小学教育集团、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第十一小学、浙江省温州市蒲鞋市小学等学校围绕不同的分论题,分享了各自在学校综合评价创新方面的探索与思考,以期为更多学校提供经验和借鉴,从而为每一个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创设更适合的成长条件和环境。
 

上一篇:“2017年学前教育研讨会——科创时代背景下的学前教育”在沪召开

下一篇:中国教育学会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分会第十届学术年会在西安顺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