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教育学会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时讯 > 省教育学会

郑富芝:努力确保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的质量和水平

发布时间:2023-08-10

郑富芝,教育部原副部长、中国教育学会顾问

微信图片_20230829154837

2023年7月21日,教育部正式公布了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基础教育领域共评出特等奖2项,一等奖70项,二等奖498项。这是中国基础教育领域的一件大事,将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深刻认识设立教学成果奖的重大意义。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是国务院确定的教育教学领域最高级别的奖项,与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并列,是一项至高的荣誉。设立教学成果奖是一个重大而有效的激励机制。基础教育战线有1000多万教师,他们长期扎根一线,默默耕耘,国家设立教学成果奖就是为了鼓励一线教师,积极探索实践,改革创新,解决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设立教学成果奖也为成果提供了一个展示、交流的机会和平台,便于示范带动,也便于大家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党的二十大强调,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当前,基础教育已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迫切需要更多高质量的教学成果来引领改革的方向。

严把标准,确保评审质量。教学成果涉及多个学段、多个领域,具有很强的政治性、科学性和专业性,同时,东中西部、城乡之间的差异性也很大。本次评审在借鉴2014年和2018年两届评审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了评审指标体系和具体办法,努力确保获奖成果的质量。

一是把握正确导向,确保获奖成果的政治方向正确,符合党的教育方针和立德树人的育人导向,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符合国家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

二是坚持质量第一,获奖成果要达到《教学成果奖励条例》规定的三个条件:国内首创、经过两年以上教育教学实践检验、在全国产生一定影响。在同等水平下,适度向中西部倾斜,关注解决农村地区、偏远地区教育实际问题,最大限度发挥激励带动作用。

三是坚决防止跑偏,教学成果需要理论支撑,但不是纯理论研究,重在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碰到的问题,要特别注意防止三种现象:其一是脱离实际、过度理论包装;其二是重研究、轻实践;其三是为创新而创新,盲目提新名词、新概念。

抓好成果推广,做好“后半篇文章”。评奖不是目的,目的是引领推动改革。本次从1796项优秀成果中评出的570项国家级成果,是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百花园中的杰出代表,是广大教育工作者躬耕三尺讲台、潜心教书育人的智慧结晶,充分展现了各地各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取得的重要进展和重大成就。希望获奖的集体和个人珍惜这份崇高的荣誉,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继续深入探索,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希望各地各校积极学习借鉴,做好优秀成果推广应用这“后半篇文章”。推广过程中,要“服水土”,紧密结合本地本校的具体实际,因地制宜,做好转化,切实解决自己的问题,不能照搬照抄,只学外形,不得其神,造成“水土不服”。要再创新,在学习借鉴成果的基础上,主动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大胆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争取出更多新成果,为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教育强国创造更多更好的模式和样板。



上一篇:纪念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成立40周年大会召开

下一篇:关注:2022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结果分析